第25章(2 / 2)

当时就是这样,只用肉眼观察一切,既不玄想,也不夸张,更不用放大镜。无论对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东西,都还没有发明出来显微镜。

正如上文所述,这类幽居遁世的例子,在城市中心的确常见,人们也就见多不怪了。巴黎就有许多这类祈祷上帝、潜心忏悔的幽室,里边几乎总有人。诚然,教士们也不愿意让那些地方空着,那就显得教徒们缺乏热情了,因此,没有忏悔者,就把麻风病人关进去充数。除了河滩广场那间斗室之外,鹰山那里,无辜婴儿公墓那里各有一间,还有一间忘记在哪里了,想必是在克利松府吧。在许多地方都有,如今建筑已不复存在,只能从传说中找到线索了。大学城也不例外,在圣日内维埃芙山上,中世纪就出现一个约伯(据《旧约全书·约伯记》:天降灾难,约伯「坐在炉灰中,拿瓦片刮身体」,苦行忏悔。耶和华终於赐福给他。)式的人物,他在干涸的蓄水槽里的粪堆上,唱忏悔七圣诗,唱完了从头又唱,夜晚嗓门更高(这句话又用拉丁文重复一遍。),一唱就是三十年。直到今天,好古的人走进「自言井」街,还彷佛听见他的歌声。

还是回到罗朗塔楼的幽室,应当说到那里苦修的人从未间断过。罗朗德夫人去世后,极少有空上一两年的时候。许多女人住进去,为亲人、情夫,为自己的过错哭泣,直到咽了最后一口气。巴黎人最是轻口薄舌,什么都要说三道四,连最不相干的事也不放过,硬说那里见不到什么寡妇。

根据当时的习俗,墙上刻有一句拉丁文铭文,告诉识字的过路人,这间小室派作何等信仰的用场。在门楣上镌刻一句短短的格言,来标明一座建筑物,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16世纪中叶。例如,在法国图维尔领主府邸的监狱视窗上方,现在还能看到这样一句话:「缄默与希望」(原文为拉丁文。);在爱尔兰福斯特居城堡大门的纹章下面,则写着这样一句话:「坚固的盾,首领的后盾」;在英格兰考柏好客的伯爵府大门上,能看到这样一句话:「宾至如归」。可见,当时任何建筑物都表达一种思想。

罗朗塔楼的小屋由於没有门,只好在视窗上方用粗大的罗曼字母刻了这句话:你,祈祷吧老百姓看事仅凭良知,不会细腻入微,情愿把拉丁文的「路易大王(原文为拉丁文,「路易大王」即路易十四。巴黎北城门圣德尼门上镌刻着「献给路易大王」的题铭。)」译为「圣德尼门」,给这个黝暗而潮湿的黑洞起名叫「老鼠洞」。这种诠释当然不如原文来得庄严,但是毕竟更加形象生动。